
關(guān)于福州魚丸,你想知道的都在這里!
作者:
來源:
發(fā)布時間:
20-09-15 21:52
“沒有魚丸不成席”
魚丸于福州
就是個傳奇
福州臨海,水產(chǎn)豐富,于是近千年來魚丸漸漸成為福州魚制品小吃的堂主,廣受好評。魚丸,用魚漿包裹豬肉餡,魚鮮肉香,是傳統(tǒng)福州家庭宴席必備的小吃之一。
許多老福州人都會記得這樣的場景:某個清晨或傍晚,從街巷深處傳來“鏘鏘鏘”的清脆響聲,一個小販悠悠牽著裝有食擔(dān)的自行車,單手托住瓷碗、大拇指兜住碗沿,中指和食指夾住一只瓷匙,不停地搖動手指與掌心,使瓷匙碰撞瓷碗,發(fā)出悅耳聲響,食擔(dān)上裝著熱氣騰騰的魚丸,這是福州商販兜售魚丸的獨特方式。他們無需吆喝,人們只要聽到敲碗聲,就知道賣魚丸的來了。
新鮮魚肉“打”出福州魚丸
福州魚丸主要有鰻魚丸、鯊魚丸兩種,當然也有少量的淡水魚丸。先把魚肉剁成潔白晶亮的魚茸,加甘薯粉(地瓜粉)攪拌均勻,再包以豬肉或蝦、鱘肉等餡心制成的丸子,選料精細,制作考究。食之清香松軟,潔白彈牙的外皮中有鮮嫩多汁的肉餡,湯汁葷香不膩,實在是魚肴中的佳品。
制作魚丸是一個很復(fù)雜的過程,原材料必須用鮮魚肉。不新鮮的魚肉制作的魚丸缺乏彈性,也不易成型。福州人說魚丸是“打”出來的,福州話叫“打魚丸”。“打”是一個很貼切的字眼,這也是一個魚丸師傅最難掌握的一道線了,輕重緩急都有學(xué)問。
做魚丸的肉不能切,若切碎了細膩的魚肉纖維就會缺乏彈性,沒有了口感。只能打,用大錘子打,一點點的將魚肉反復(fù)擊打成肉泥。擊打中需要對魚肉茸進行稀釋,可是不能加水,而應(yīng)該加冰塊,混合魚肉一起擊打,讓冰塊化于魚肉中。
魚丸成型工序一般都是由熟練的師傅來完成的。拿一勺子,快速的在打好的魚漿中舀一勺,然后再以極快的速度在中間放陷,兩手輕輕一捂封口,快速轉(zhuǎn)動讓魚漿在小勺內(nèi)變成一小球狀。
將小勺在一盛滿水的水盆里輕輕一磕,小球便脫離了小勺,浮上水面的魚丸煮熟便可以出鍋,灑上醋、蔥花和蝦油,一碗熱氣騰騰的充滿蝦油味的福州魚丸美食就制成了,令人食指大動。
魚丸的歷史
魚丸的歷史可追溯秦始皇時期。據(jù)說源于秦始皇愛吃魚,但是又忌諱多多,生恐被人謀害。若魚刺沒剔干凈,就說廚師要加害于他,是一個“殺”字;若廚師將魚刺悉數(shù)剔除,卻將魚肉剁得過碎,又說有人要將他“碎尸萬段”,也是一個“殺”字。
直到某天有個焦慮的廚子臨到做魚時一籌莫展,用刀背不停地拍案板上的魚,直到魚肉成漿,傳菜的指示傳來,索性將魚肉蓉捏團下滾湯,沒想到卻得到始皇帝的表揚,既有魚味又免去了魚刺的困擾。從此魚丸便在南方流傳開來。
其實在中國,但凡臨水漁產(chǎn)富饒之處就有魚丸。從江浙一帶到福建,不過做法不同,但福州魚丸名氣最為響亮,口感最為鮮美。
下一頁
下一頁